扩大汽车消费!17部门发文、国新办政策吹风,行业布局机会来了?投资主线有哪些?
2022-07-07 14:17:50
继新车购置税减半、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之后,汽车行业又双叒叕迎来了政策”大礼包“。
7月7日,商务部等17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共涉及6方面12条措施。
其中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促进跨区域自由流通,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取消对开展二手车经销的不合理限制,明确登记注册住所和经营场所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外的企业可以开展二手车销售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首付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
另外,《通知》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到期后延期问题。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下乡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活动优惠力度,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积极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停车场、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货运枢纽等充电设施建设,引导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
紧随其后,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稳定增加汽车消费有关工作,并答记者问。
盛秋平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各项政策措施发力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下半年汽车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郭守刚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保障产业平稳运行的有效途径。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若干措施》要求,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为促进汽车消费、稳定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受消息影响,汽车及相关产业链概念应声大涨。汽车股中,福田汽车、江铃汽车、安凯客车涨停,江淮汽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等跟涨。
多重利好提振
刺激汽车消费,对于大众来说就是能:买得起、价格优、贷款易、开得了。
回看,今年以来,对于以上几点,政策方面的利好已经在接连不断。
5月23日,国常会推出多项稳经济措施,其中包括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政策力度超预期。此外,会议还提及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复工达产政策、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等多项利好汽车行业恢复和发展的政策。
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随后,多地也陆续放开汽车购买限制,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央政策方针,正式打响促消费的第一枪。
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一是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车购税应主要用于公路建设,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三是完善平行进口政策,支持停车场建设。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
在今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2021年,中国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4.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是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
据中汽协数据数据,6月,汽车行业销量预计完成244.7万辆,环比增长34.4%,同比增长20.9%。环比增幅相比上个月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长明显改善。
今年4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市场下行压力加大,而随着扩大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不断加码,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哪些领域值得布局?
民生证券认为,汽车行业有望于2022Q3迎来库存周期(4年左右车型周期)与朱格拉周期(8-10年资本开支周期)共振启动,迎来板块性重大布局机会,推荐三条投资主线:
1)基于行业复苏确认带来板块估值修复为主要特征的乘用车板块(早周期特征明显)和零部件蓝筹的配置机会;
2)智能化有望接力电动化成为行业资本开支的主要方向,智能座舱有望在EE架构迭代及高算力芯片量产下,开始进入类似消费电子一样的快速迭代;
3)L3级智驾驶渗透趋势提速,线控底盘有望复刻过去5年电动车渗透率曲线快速放量,率先收益。
国信证券认为,进入6月以来,疫情持续缓解叠加刺激政的深化,购车需求恢复性释放,车市产销持续回暖;下半年多款新能源新品上市,有望为车市注入增长新动能;原材料价格自2021年以来的上涨趋势逐渐得到遏制,汽车量利双增,或成为下半年的核心强势板块,长期看好具有强产品周期+高产品性价比的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