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65737679

服务热线

一行两会一局重磅发声!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推动境外上市新规立法程序……

2022-09-02 13:48:13

9月2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期间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盛大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出席并致辞。


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没有过度刺激 为后续调控预留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今年以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是助力经济恢复发展,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应对靠前发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另一方面是为实体经济转型赋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人民币方面下足工夫。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功能,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流动性合理充裕。4月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合理增加流动性的供给。7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是4.29%,同比下降了0.34个百分点。

二是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4月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23条政策措施,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

三是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不断提升。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不断健全。今年以来,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降低了15和30个基点,有效地引导了市场利率下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当前,中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巩固经济恢复发展。

第一,继续营造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过度刺激,为后续的货币政策调控预留了空间。当前,消费价格上涨相对温和,也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做好跨周期的调节,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经济发展。同时,也密切关注国内外的通胀走势,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第二,持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首先是继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长期工具要注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阶段性工具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其次是坚持激励相容。央行资金要充分地发挥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并强化激励约束,确保精准滴灌。最后是加强与总量工具的统筹协调。结构性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性的双重功能,具备基础货币的投放能力,需要与总量工具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第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稳定银行的负债成本,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发挥汇率的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安排,增加政策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不断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阮健弘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着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证监会:推动在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沪深港通标的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方星海表示,今年以来,面对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叠加冲击,证监会围绕稳预期、稳资金链、稳市场行为持续发力,及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科学合理保持IPO和再融资常态化。

在全球主要市场股权融资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今年前7个月沪深交易所共有178家企业IPO上市,合计融资3459亿元,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两市再融资合计3825亿元,保持了较高水平。

今年以来,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加强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严防过度投机,有效防控动力煤原油等基础工业品价格持续上升风险,成功应对了国际市场镍期货极端逼空行情。推出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活跃了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期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有效助力保供稳价工作大局。

下一步,证监会将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开放举措,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和香港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三项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的新举措:一是扩大沪深港通股票标的,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外国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股票纳入标的范围。二是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研究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加快推动境内国债期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两地协同发展。

今年1~8月份,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净流入A股市场632亿元,外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韧性,依然认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接下来,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的要求,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落实好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为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构建可预期的国际监管环境。继续加强与境外机构投资者沟通,不断提高A股市场投资便利性,不断增强外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点击查看:方星海副主席在2022年服贸会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的致辞全文


银保监会:保障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2022年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367.7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总资产26.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过去5年,银行业的信贷年均增速11.8%。资产结构与实体经济需求更加契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截至今年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6万亿元,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超过99%。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从发散逐步转为收敛,一批重大隐患被“精准拆弹”。过去5年,累积处置不良贷款约12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总和。高风险“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9万亿元,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一批金融违法犯罪分子得到惩处,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三是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不断加强,大型银行金融效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持续深化,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取得突破,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信贷、线上保险等业务全球领先。2018年以来,陆续推出了34项银行保险业开放举措,新批设各类外资银行保险机构120多家,中资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也显著得到提升。

四是监管的有效性和法制化水平日益提高。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间、央地间监管的协同明显增强。过去10年间,共制定和修改了法律法规70余部,依法监管的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动监管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累积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6万家次,处罚责任人员2.1万人次,行政执法的透明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大局平稳前提下,有序处置风险,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支持地方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积极的应对不良资产的反弹,完善大型企业债务监测风险监测和处置,保障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地方保交楼稳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金融立法和制度建设,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优化监管协同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外汇局:我国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表示,今年以来,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并继续吸引直接投资和中长期资产配置为目的的资金流入。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直接投资净流入749亿美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496亿美元,我国市场对外资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助企疏困,提升外汇管理的服务质效,坚持外汇为民,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进一步扩面提质,实现了全国覆盖。截至2022年7月底,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数字电力化政策业务规模累计已达8000多亿美元。便利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结算,拓展跨境电商结算渠道,实现境外资金高效低成本到账。同时优化市场采购贸易结算流程,今年以来,备案商户在线自助办理收结会占比约70%。三是便利冬奥会相关区域内外汇业务办理,圆满完成冬奥会期间的优惠保障工作。

郑薇指出,今年以来扩大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优化相关政策,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提升中国债券市场整体对外开放的程度,多措并举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的管理。

下一步,外汇管理部门将积极推出并扎实落实有利于稳定经济大盘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外汇收支形式的监测和分析,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加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