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65737679

服务热线

重磅!新规要来了?港交所欲降低大型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2022-09-15 13:57:04

9月14日,市场消息称,港交所正在讨论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营收门槛,正在计划一个新的18C章程方案,以让从人工智能和芯片到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公司符合上市条件。港交所最快可能于本月征求公众意见,并计划在年底前敲定该计划。相关考虑正在进行中,提议的细节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据知情人士透露,以下是针对这两类公司提出的具体条款:非商业化公司在IPO时的市场估值要求将超过20亿美元,商业化公司的营收门槛为2亿港元(2500万美元)至3亿港元,而不是目前的5亿港元,市场估值要求至少是10亿美元。

港交所发言人表示,将继续推进各项措施,以确保市场和上市制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会不断完善监管。正在研究在上市规则中新增一个章节,以满足产品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资需求。如有任何新的发展,港交所将适时通知市场。

具体来看,所谓的硬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企业。18C章节的讨论和落地将有助硬科技公司进入市场,获得股权融资支持技术研发,也有助于港交所扩大收入来源,提振市场信心。

2018年,港交所曾在《上市规则》中新增了18A、8A、19C三个章节。分别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针对新经济公司的上市规则更加包容,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生态结构。而当时在新规生效后,医疗公司掀起赴港上市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9月14日盘中一度跌穿300港元关口,创下近两年的新低,在拟修改上市规则消息传出后,香港交易所股价有所拉升,9月15日早盘小幅上涨。

今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募资活动明显萎缩,IPO家数和募资额同比均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在冲刺港交所IPO时,聘请由4家券商组成的“豪华保荐团”,另有一些公司选择压缩新股发行比例,以稳定上市后的股价表现。

德勤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数量为24只,融资总额仅178亿港元,与上一年同期的46只、2130亿港元存在较大差距。上半年新股数量为2013年以来同期低位,融资额则为2012年以来的同期低位。

不过,7月以来,港股市场新股发行节奏开始加快。据Choice数据,2022年1-8月,港交所上市新股达48只(剔除旧股、股权投资等)。其中,天齐锂业和中国中免先后在7月、8月登陆港股,募资额分别高达约130亿港元、159亿港元,为下半年的港股IPO市场注入了一定的活水。

一直以来,中概股回流、二次上市的首选地便是港交所,但港交所也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新交所、瑞交所、伦交所等)。港交所CEO欧冠升曾表示,中概股回流可能面临新交所的“截胡”,其中蔚来汽车于3月10日在香港二次上市后,又于5月20日在新加坡上市。

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主席邓声兴曾公开表示,若证监会和港交所能迅速制定措施放宽未盈利高科技企业上市门槛,这些项目的IPO进程可能会提前2年左右,这无形间给创投机构募资带来新的助力。还表示希望证监会等各部门能加快研究未盈利科技企业IPO,以及创投积极运作项目赴港上市,并在最大程度上活化创业板,解决股民难以套现的问题,包括考虑引入证券庄家(Market maker)等,以提高股票的流通量及流动性。积极发展中国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巩固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招商证券认为,随着2021年互联网平台、教育等行业的严监管格局,叠加国内疫情的持续反复,投资者对港股新经济企业风险偏好回落,拖累港股整体景气度。中美博弈引发中概股退市风波,港交所新一轮改革承接中概优质资产,互联互通扩容进一步激发港交所交易活跃度,看好未来香港市场景气度回暖带动公司盈利提升和估值修复。


光大证券研报表示,2022年上半年市场交易量下降25%以上是港交所业绩下滑的核心要素。受市场环境影响募资总额下降,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募集资金较上一年同期下滑91%,下半年港交所仍有189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并且SPAC制度施行后在2022年上半年有两家SPAC在港交所上市,同时上半年仍有11家SPAC上市申请,有望给港交所带来新的业务增量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