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为何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解锁你关心的热点问题
2022-03-22 16:27:19
3月2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时不我待 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出席此次发布会。
新冠感染者以轻症为主为何还要“动态清零”?
梁万年表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输入的压力还是非常大。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期,仍然是构成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疫情还在上升的阶段,所以外防输入的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本土已经呈现了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态势,所以内防扩散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面对这些压力,必须要坚持总的策略和总的动态清零方针。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来看,它和德尔塔相比,虽然致病率、致死率有所降低,但是其传播力很强,这样的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人数基数很大,一个大的感染基数乘上它的致病率、致死率,就会形成一个大的重症群体甚至是死亡的群体。从相对数来看,奥密克戎似乎轻微,但是从绝对数来看,它的危害依然很大,所以我们其不能够忽视。
我国具备动态清零的基础和条件,更具备能力,而且近年来的防控已经证明实行动态清零是我们国家一个有效的做法,一个经验,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老百姓特别理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动态清零的抗疫斗争当中来。这些组织基础、科技基础,我们具备的能力还有强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为我们动态清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当前这种复杂的,面对输入的压力和内部扩散压力的复杂、反复、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坚持动态清零这个总方针不动摇。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梁万年表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期盼疫情尽快结束,但病毒和疾病本身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突发疫情来临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它,达到一种平衡,在科学上我们常讲“三角模型”,也就是说疾病和病毒的毒性、危害性是一个角。第二个角是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和能力。第三个角是公共卫生和社会面的干预措施。疫情发生以后,这三个角构成了一个“三角模型”,它们要取得一个最佳平衡。
从理论上来说,疫情结束有几个方面:1.希望病毒变异是变得越来越弱了,它的致病力、它的传播力越来越弱,对人的健康危害和生命威胁越来越小,这是最好的。2.比如我们的疫苗更加有效,不仅仅是能预防重症和死亡,也可以防止感染了,预防重症和死亡率的能力更高了。3.比如有特效药了,除了现有的有效药物以外,可能出现了更有效的药物,甚至是特效药,早期就可以把病情阻断。4.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疫情也在减轻,我们外防输入的压力变小等等。这些综合起来,看病毒本身,看它的危害度,看我们所具备的武器和手段,这些综合起来才能讨论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来调整我们的策略,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为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
在这一轮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多。在上海,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甚至高出了确诊病例许多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本轮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梁万年表示,一个原因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的特点,它比德尔塔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要高。第二是由于中国采取的严密的防控措施,特别是疫苗的接种,一部分人即使感染后也不发生症状,这是我们的防控成效。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我们采取了早发现早处理的措施,把感染者尽早发现,他本来很可能会发生症状,但因为我们及时进行了干预和处理,使他不发生症状,阻断病程发展。我认为是三种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中国本轮疫情无症状感染高的情况。
香港特区政府做出暂不进行全民检测是循证的
梁万年针对香港特区政府昨天宣布暂缓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指出,如果在这个时候在香港开展全民核酸检测,有一个问题,相应的条件是否足够具备,比如检测以后是需要相应的对感染者,包括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体系,包括隔离观测的相应空间和人力资源等,综合判断全员检测的时机和条件。我想,香港特区政府做出暂不进行全民检测是循证的,是基于疫情防控确定优先的要求而做出的决定。
不做全民的核酸检测并不意味着香港现在疫情防控就是躺平,实际上一直围绕着“三减、三重、一优先、四集中”这些战略部署在和疫情作斗争,并且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所以不能认为不做全民检测就放松了疫情的防控,我倒以为,恰恰是依据疫情的态势变化,通过优先、科学的原则完善、修订、优化相应的措施。另外,香港实际上也在进一步的扩充检测能力,特别是核酸检测能力,除了固定的布点以外,还专门设立了流动检测点,从检测策略上,除了核酸检测以外,也使用了抗原检测技术,让老百姓在家就可以自我检测,并且通过相应的报告系统,以便能够更早的发现可能的感染者,并且加以管理。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如何?
雷正龙表示,目前我们继续指导各地积极稳妥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3月21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32亿3036.7万剂次,疫苗接种总人数达12亿7473.4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4041.3万人,覆盖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90.42%,全程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7.9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6亿5920.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230.2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196.6万人。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根据现有政策,凡是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人群,可以在全程接种满6个月之后进行加强免疫接种。特别老年人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容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疫苗接种对于预防重症、死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全程接种、加强接种对于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意义特别重大。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强调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当前,全国新增本土感染者仍在快速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决采取果断措施,疫情发现要更早,疫情处置要更快,落实防控措施要更实,服务群众要更到位,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要始终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截至3月21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2亿3036.7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2亿4041.3万人。
当前,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广大医务人员和各行业工作者尽锐出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日夜奋战,抗击疫情。近日,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山东省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白晓卉同志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令人心痛。
我们向为抗击疫情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人民警察、志愿者,向所有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表示敬意,向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时不我待 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我们请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先生;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女士;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先生;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先生。请他们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问这几天国内的疫情形势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大家现在非常关心吉林的疫情,请问目前吉林的疫情发展态势如何?谢谢。
雷正龙:谢谢你的提问。3月1-21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41000例,波及28个省。吉林省疫情处于高位发展阶段,3月1-21日,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22000例,自3月14日以来连续8天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均超过1000例,疫情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两市社会面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总的看,目前全国疫情处于高位平台阶段,疫情防控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派出督察组赴10个省开展督查工作,查漏洞、补短板,以问题为导向督促落实整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驻各省工作组继续指导疫情发生地区科学果断划定风险区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核酸筛查的统筹协调,加强转运力量的储备和高效调配,优化医疗和隔离资源的利用并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尽快阻断社区传播。谢谢!
新华社记者:根据媒体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刚发布了《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想了解一下第三版和之前的第二版相比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而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调整?谢谢。
焦雅辉: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在总结两年多全国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在修订和完善我们的组织实施工作方案。这一次,我们公布了第三版的组织实施指南。主要修订的内容,一是从范围上来讲,以往我们叫全员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这次把它修订成区域的核酸检测。区域的范围,之前“全员”容易让大家误解都是在全市范围内搞大规模的检测,容易让大家理解成我们在搞大水漫灌。这次我们修订,把它改成“区域”,也就是说我们更加突出强调科学和精准的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区域”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合理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二是从时限要求上进行了调整。以往核酸检测要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完成的时限不一样,有在48小时完成的,有72小时完成的。这次专门针对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我们要求在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核酸检测一律在24小时之内要完成。三是在总结组织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在细化的指导上做了精确的指导,包括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这里面要求成立9个专班,如何在采、送、检、报各个环节更加精准有效的匹配,以及核酸能力、采样人员如何配置,采样点如何设置,在这些方面都作出了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修订和调整,主要的背景一方面是我们有两年多的实践经验总结,另外我们也有成功的实践基础。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在郑州、西安、天津人口在1200万以上的超大规模城市,我们有实践的经验,就是在24小时完成了整个城市的核酸检测工作,所以我们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针对这次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因为传播的更快,隐匿性更强,有时候疫情发现时都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了。所以,为了更加提高早发现的能力,我们对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进行了修订,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早的发现感染者,控制传染源。谢谢。
中新社记者:之前的发布会上介绍过,吉林这次疫情的确诊病例95%以上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请问专家,如果疫情之中病例是以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为主的话,这样的疫情形势下,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政策?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输入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因为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大流行期,仍然是构成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我们国家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还在上升阶段,所以外防输入的压力依然存在。另外一个方面,当前我们国内本土已经呈现了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态势,所以内防扩散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这些压力,必须要坚持既定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
第二,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来看,和德尔塔病毒相对致病率,尤其是致重症率和致死率有所降低,但是传播力很强,这种强大的传播力使感染人数基数很大,一个大的感染人数乘上它的致病率或者致死率,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大的重症的群体,甚至是死亡的群体。所以从相对数来看,似乎轻微,绝对数来看危害依然很大,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忽视。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在的无症状感染或者轻症比例的增高,是由三个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相对温和。二是疫苗接种效果。接种疫苗感染以后,轻症可能比例就高,甚至让他不出现症状。三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不感染或者是感染以后能够快速识别出来,让病情不发展。要看待隐性或者无症状感染、轻症感染比例高,是这三个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第三,我们国家是具备“动态清零”的基础和条件,更具备能力,而且几年来的防控已经证明,实行“动态清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有效做法,一个经验,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比如,我们从2020年4月份以来所形成的本土散发病例,甚至是局部的聚集性疫情,都是和境外病例有关联的。反过来说,我们国家的本土是干净的,这种本土的干净就给我们实行“动态清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因为我们能搞清楚每一起病例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我们几年的防控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应急机制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比如疫苗接种,刚才焦雅辉局长所说的,我们快速的核酸检测,包括它的能力等,所以我们有了工具了,而且用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中国的老百姓特别理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动态清零”的抗疫斗争当中来。这些组织基础、科技基础,我们具备的能力,还有强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为我们“动态清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前面对输入的压力和内部扩散压力的复杂、反复、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坚持“动态清零”这个总的方针不动摇。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在本轮疫情中,有快递员确诊,引起大范围排查快递等物品传播也成为溯源的指向。《中国疾控中心周报》也发表了物传人的论文,我们对“物传人”风险有何新的认识?这对今后的疫情防范有何启示?谢谢。
吴尊友: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的手接触到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等进入人体。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造成传播。所以,在新冠肺炎预防中,我们把手卫生作为一项重要个人防护措施予以强调。谢谢。